李建军,独立戏剧导演,中国当代前卫剧场艺术的重要实践者。他认为剧场是当代艺术的重要媒介,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呈现。
新青年剧团由导演李建军创立于2011年,是活跃在北京的独立剧团,以创造“凡人剧场”为目标,致力于探索新的剧场美学,以剧场介入中国当代生活。他们相信剧场是为了治疗生活的疾病,理想是创造对现实生活有反思精神的剧场作品。剧团成立以来创作的《狂人日记》、《影喻》、《美好的一天》、《25.3km童话》和《飞向天空的人》上接80年代“先锋戏剧”的血脉,下启“前卫剧场”新美学,曾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东京国际剧场艺术节、德国鲁尔艺术节、意大利VIE艺术节等戏剧节平台,取得广泛影响。
《大众力学》:李建军是国内戏剧导演中,很不一样的一位。他的作品偏爱启用素人演员,戏的内容均是平凡生活的,反映普通人的盼望、失落、焦虑、追求,真实得近乎生活流,有时看起来有些寡然无味,但后劲儿不小。
《大众力学》离一出好戏和精彩的舞台呈现的确有距离。素人的紧张和羞涩很动人,他们不管念什么台词、其实都是在说同一句话,用力平均,没有重点。他们缺乏抑扬顿挫的表演风格使得全剧节奏感较弱,虽然产生了力,但不够连贯和震撼。
从现有的舞台呈现可以看出,排戏过程中,导演没有过多干预演员的表演,保护了素人演员的天性。演员应该是戏的构成部分,而不是导演的原材料。导演没有过多雕琢素人,固然好,但有一点,很让我担忧,当素人们有了一定演出经验,不再紧张、羞涩,同样的内容演了十场、二十场,感动还会存在吗?戏剧的力量会消减吗?
主创给出的最好调度就是每段表演结束都会响起刺耳的计时器“滴滴滴”的铃声,提醒着演员,“你的表演时间结束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形式,没有演员会因为超时被强行打断。铃声调剂了台上的演出节奏,迅速打破一个片段建立起来的时空,为下一个新的片段建立新的气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隐喻,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会谢幕,但不是所有人在下台鞠躬时,都会响起掌声。
演出中,演员在每个片段过渡时,都会像聊天一样问对方:“你在什么时候演戏最好?”多数人回答,演自己的时候最放松。对台上的演员来说,演出是难得的一次机会和体验,对观众也是。这出戏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回归“表演”本身,剥离一切世俗的因素,感受所有普通人的灵魂。这是一出嘈杂世界里的小夜曲,吟唱着平静从容、满足淡然,春风化雨,净化了看戏的夜晚和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现在,大家都很喜欢“治愈系”这个词,我们的心太疲惫了,而戏剧向来是治愈心伤的良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推广戏剧治疗。看戏时,观众可以审视台上的演员,暂时摆脱迷茫和无助,感受戏剧的力量,从而获得片刻内心的宁静,继而产生思考,审视自己的现实问题。看戏,或者说,治疗的过程比演出结果更重要。因此,将《大众力学》定义为一次关于表演的实验探索,一次戏剧治疗也许更为合适。
李建军导演的《大众力学》作为2018乌镇戏剧节开幕大戏之一,在乌镇诗田剧场首演。登台的是17位“素人”演员,他们没有任何表演的专业背景,表演的却是难度较大的经典戏剧或电影片段,他们跨越年龄、跨越职业、唯一共同的,是一个登上舞台的“表演梦”。很多人被普通人质朴的表演打动了,尤其在最后一场的大雨里。这样一场表演,有人看到了“简单的个人才艺展示秀”,有人看到了“朴素梦想闪闪发亮”,更有人看到了“表演之间的互文、导演编织出的意义网络”。毋庸置疑的是,《大众力学》成为了第六届乌镇戏剧节最受关注的演出之一。
最终来到乌镇的演员有16位,演员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另有一位当地的儿童演员加入。演出形式很简单,素人一字排开,安安静静坐在露天舞台上,他们穿着各自最好看的衣服登上舞台,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表演一段经典话剧、电影片段。有的思考人生,有的追忆青春,有的寻求突破,有的实现梦想……他们没有优美的声线、漂亮的脸孔,脸上写着沧桑和疑惑。没有情节,没有高潮迭起,没有起承转合。16段素人的单独演出结束,舞台深处的大屏幕上播放了十几段普通人应征时录的短视频。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个桐乡本地的小男孩,只有8岁,他打着手电,摸索,在黑暗中登上舞台,一本正经说了一大段《麦克白》的台词——“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朴实的表演打动了在场观众,在他们心上产生了力。然而,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反作用力同样强烈。有的观众犀利地指出——我们花钱买票看戏,不是来看业余表演和朗读片段拼盘的!让我们看这些有什么意义!
是的,素人的表演水平的确和专业演员相去甚远,但他们的真诚和自然是许多大演员梦寐以求的“会演戏的演人”,没有表演痕迹的表演状态。素人没有表演技巧,不会塑造角色,他们展现的人物就是自己。回望戏剧诞生的伊始,并没有演艺学校和培训班,也没有表演执导、艺术顾问和导演,台上的人都是自学表演,自发表演。关于戏剧和表演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被普遍认可的是“模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艺术是对实物的模仿……模仿的艺术可以给人带来快感。”最初的表演源于“模仿”,所有表演技巧和演剧学派都是戏剧艺术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建立的。
表演艺术发展到今时今日,过多的技巧和套路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刺激和快感之余也带来了审美疲劳。表演专业化和演出商业化让“演员”这个职业镶上了一层金边儿,似乎高大英俊、精致秀美的脸蛋,颀长健硕的身材,浑厚磁性的嗓音变成演员的必备生理条件,除此之外,还要能歌善舞,会乐器会绝活,下不了一字马,不会翻跟头都不好意思上台。戏剧和表演也变得浮躁、媚俗、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力学》引发的争议,恰恰由于它揭开了表演金灿灿的外衣,给表演卸了妆、去掉了美颜和滤镜,露出婴儿般干净的脸孔。当表演不是谋生和成名的手段,不是一份工作时,它带给人的快乐和力量都是巨大的。去掉明星的光环,高超的演技,华丽的声线,表演本身是否还能动人?这部作品虽没有向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浮夸造作、追名逐利亮出刀锋宣战,但也直接清醒地给出了主创的态度——我们需要真正打动人心的表演!
《大众力学》在露天演出,舞台呈现受天气和观众的影响很大,每场演出效果不尽相同。第一场演出演员羞涩紧张,节奏比较慢,很多观众反映看戏时昏昏欲睡;第二场演出时,气温骤降了四五度,但台上的表演反而温暖圆润了不少;最后一晚的演出赶上了秋雨寒冷,观众和演员都穿着花花绿绿的雨衣,演员燃烧着自己在大雨中忘我地表演,观众反响极为强烈,台上台下共度了一个火热的夜晚。一场大雨,将“大众力学”四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演员和观众的互相作用力创造了本次乌镇戏剧节的一段佳话。 今年4月,《大众力学Popular Mechanics》成为了首部特邀参加FIND的中国剧目。